我从小生活在吴根越角的古镇平望,对于镇上的古桥古街古宅古寺古园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于流传在镇上街头巷尾的一个个传说、一则则掌故轶闻怀有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我在孩提时,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由于经常随祖父母出入戏场、书场和喜看古代名著的缘故,诸如“金乌常飞玉兔跑”之类的词句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就跑进了我的作文里。因此,早在许多年前,我就在心里立下了写书讴歌家乡讴歌吴越讴歌祖国的志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追逐“伤痕文学”浪潮的同时,写了《采桑新歌》等多篇描述江南水乡风情的作品。八十年代中期,我醉心于孩提时便十分喜爱的谜语,但时时不忘对家乡风物的描写,几年后,一本蕴含谜趣、散发乡土芬芳的《莺湖谜话》成为我的第一本书,既捧在了全国各地谜语爱好者的手中,也出现在吴越不少地方的书店里。随后几年,一篇篇乡土散文在我的“文库”里积了起来,有的说家乡纤巧玲珑的小桥,有的说家乡风情万种的碧水,有的说家乡幽深僻静的老屋……真所谓“聚沙成塔”、“积水成潭”,我于本世纪初将其中的部分稿子结集为《鲈乡风情》(吴江盛产鲈鱼,宋代龙图阁直学士陈尧佐在题为《吴江》的诗中吟咏了“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的佳句后,吴江便美称为“鲈乡”)奉献给了读者。其他稿子经修改、充实后,结集为《吴江胜迹》一书。
大概是“厚积薄发”的缘故吧,我的写作进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后,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七八年间写了三组“三部曲”。第一组是“对联赏析三部曲”。面世于一九九九年的《吴江名胜楹联赏析》,搜集、遴选了散布在家乡吴江各地风景名胜上的一百多副对联,从文学、美学、史学等角度入手,予以评析。想我写这书的初衷是:让到过吴江的读者看了书后,对吴江的风景名胜更加熟悉更加钟爱,让未到过吴江的读者知晓在太湖东岸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所有的读者深深地体味到对联这一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与风景名胜相结合所产生的诱人魅力。“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书居然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特别是受到了来古镇同里的各地游客的青睐,据退思园工作人员说,其中不少是由日本、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地区的游客购去的。对此,我不禁喜出望外,从扩展外延上着手,写了《苏州古镇名胜对联赏析》一书,将包括周庄、同里、甪直、木渎、东山、西山、光福、虞山、玉山、太仓城厢、沙溪、浏河、松陵、盛泽、黎里、震泽等在内的苏州各市(县、区)十六个古镇上的名胜对联作为描述、赞美吴文化的载体。大概是借助名城效应和历史遗产效应的双重作用吧,该书受到了更多读者的欢迎,出版没几个月,单苏州观前街书店即售出了二百多本。我不由欢欣鼓舞,着力打造对联赏析第三部曲——《吴越古镇名胜对联赏析》,将苏南的几大名镇与乌镇、西塘、南浔这些浙北名镇“捆绑”在一起,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为世人传送吴越之地的古韵今风。该书于二零零二年九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广大游客和一般读者的欢迎,至今已四次再版重印,并于二零零三年在苏州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被评为二等奖,另获吴江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奖。
要说江南水乡古镇的最大特色,莫过于元曲家马致远所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了。我对联赏析三部曲中的内容虽然都是与这密切相关的,但由于是以对联为载体来写的,因此,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决定单以“小桥”、“流水”、“人家”为题来撰写江南古镇三部曲。江南古镇河港交织,湖荡密布,以青石板铺就的古朴街道依着纵横相间的水路而建,曲曲弯弯,盘绕迂回。“水多桥也多”,明清时期,单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这江南六大古镇就有桥梁数百座,至今在一泓泓碧水上,尚浮卧着一百多座拱形、梁式古石桥,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研究,拱券、系石、望柱、金刚墙这些古石桥术语,我熟悉了;“二龙抢珠”、“五蝠捧寿”、“鲤鱼跳龙门”这些古石桥上的雕刻进入了我的相机;“巡按造桥”、“渡工撤津”、“僧人架梁”等等有关古桥的传说、故事和轶闻爬满了我的采风本……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江南六镇古桥》于二零零四年三月出版了。出版后,读者们很钟爱她,当年八月就予以再版重印。接下来该写“流水”了,可“流水”这东西正像它是流动的那样,真让人有点捉摸不定的感觉,再者已在“小桥”里带着它了不少内容 ,因此,一时难以下手,我就索性跳过去,写“人家”了。江南的“人家”中,有着一幢幢进进幽深的豪宅大院,有着一座座典雅灵秀的私家园林,写的东西真多,可我对于建筑是门外汉,于是,就借来了好几本建筑、园林方面的书籍学习起来。一些时间下来,诸如牛腿、雀替、歇山顶、硬山顶、鸳鸯厅、四面厅等等专用名词倒也懂得了不少。再经过实地考察,那些水码头、水墙门,那些走马楼、砖雕门楼,那些厅堂房轩、楼台亭阁,都成了我笔下的描述对象。一年多过后,《水乡古镇名园名宅》成了我的第八本书。此书的命运也算不错,二零零六年二月出来后,两个月就再版重印。令人不能释怀的是,“小桥流水人家”三部曲中我还有一笔欠债,“流水”我还没写呢!
我从小喜爱古典诗歌,十九岁时在报上发表了诗歌处女作,其初稿就是一首古体诗,但真正弄通律诗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一九八六年起,我化了不少精力去研究、创作对联,这为我后来写律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就是两副对联。诗人是我一直所崇尚的,过了天命之年后,特别想作诗。作什么呢?吴江是我可爱的家乡,有着松陵、盛泽、震泽、同里、黎里、平望、芦墟等一个个古镇,对于古镇上的古桥古街古宅古寺古园很是熟悉,并怀有深厚的感情,如果以律诗的形式来描述她们,再加上注释,另配以相应的图片,肯定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于是,经过一些时间的努力,《诗画吴江》于二零零六年秋天出版了。
我想,律诗是传统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创作形式上,也要严格遵循其固有的要求,一定要讲究平仄、对仗,在押韵上,也一定要按照“平水韵”,并做到不“出韵”,因此,在全书中除个别诗作因本韵内字数较少等原因而迫不得已用“邻韵”外,全部用本韵内的字押韵。
我还在这本书中附录了《格律诗常识》,其中不少内容是我创作格律诗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中间所例举的诗例也大部分取自书中所刊,因此,我想,对格律诗不是太熟悉的读者读后,或许能得到一点帮助。
自写对联赏析后,我的写作都是以“三部曲”为单位的,这次写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在完成《诗画吴江》后,我马不停蹄地进行了第二本格律诗《水乡名镇》的撰写。其撰写的对象,与《水乡古镇名园名宅》相仿,涉及江浙沪的各个知名古镇,于二零零七年二月出版,并于当年九月再版重印。接下来,我准备写一本词集,这样,我的诗歌三部曲也可算是完成了。至于词集的内容,我想,还是与江南水乡有关,因为,我这辈子与生我养我的吴越之地是永远离不开的。
我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首肯和组织上的关心,早在前几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楹联学会就吸收我为会员,被选为苏州市楹联研究会和谜学研究会的副会长,被列为吴江市首届中青年拔尖人才,另作为中共党员中的文艺人才被推荐为政协委员,所有这些,都激励着我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而笔耕不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