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试行)稿于二零零七年六月一日起正式试行。这对于联坛众说纷纭有了一个相对权威性的结论,也对新作楹联中不规范处有了一个基本指南。
一、什么是楹联?——第一章引言所说的问题
楹,就是厅堂的前柱;楹联,就是挂或贴于楹柱的对联。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上联和下联两部分组合成一副联,充分运用汉语的形、音、义和词性结构特点,专用于张挂陈设,是世界上任何字母拼音文字无法替代、表现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与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在内的其他文学体裁、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那么,楹联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就是上、下联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上联结尾仄声,下联结尾平声;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二、楹联的规律——第二章总则的要求
字句对等。楹联与上述文学形式不同的是联句可长可短,并可以有若干句组成。长的有世称海内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联,一百八十字、多句组成;短的如网师园濯缨水阁联四字相对:“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词性一致,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不要生造词义,硬作词性的属对。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如上述短联,曾、颜对禹、陶,是指曾参、颜渊对大禹、陶侃,人物相对;三、四对寸、分,计数字对计数字,词类属性相同。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如笔者重元寺天王殿联:
眉开眼笑,欢颜劝世,无非不自寻烦恼;
肚大怀宽,坦荡修缘,只为能超脱俗尘。
此联下半截语流节拍,上联是:无非、不、自寻、烦恼;对下联:只为、能、超脱、俗尘。与一般诗句四、三或二、二、三节拍不同。这是楹联的特色。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即上联“平平仄仄”对下联“仄仄平平”,是平声与仄声对立关系;句中用词安排平仄交替,节奏点用平仄相反字。如上面天王殿联即如此。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两句及两句以上复句联则句脚拼节成“仄顶仄,平顶平”格局。若单句出现“仄顶仄,平顶平”即“四平、四仄”句式为不合联律。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我们面对的右手应是上联,收句尾字应是仄声;面对的左手应是下联,收句尾字应是平声。现常见挂反现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相联,统一于主题。
上面天王殿联即按此语意相关相联,统一于该场景弥勒佛的主题。即联语内容必须紧扣主题,景点联尤需合景切题。
三、楹联的定则——第三章附则的具体要求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韵书与现代汉语字音,两者平仄规则不同。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点,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犹如律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做法,可以放宽些不论。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
即俗称“马蹄韵”,就象马蹄在跑时“的笃、的笃”二字而节的声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是楹联的常规节奏安排。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的结尾句: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其中“莫辜负”与“只赢得”为领字,平仄就不拘相反律。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无律,循例”原则定可否。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避忌三条:
(一)合掌;(二)不规则重字;(三)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如 “云泽清光满;洞庭月色深。”云泽即洞庭湖的古名,清光就是月色,满与深都是月朗光足之意,同义词的互相借代,造成上下联完全同义重复,就象左右手相向,完全吻合在一起。即是应避免的不合格合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