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告代邮 传真速递 协会大特写 旋转舞台 江南茶话 大师访谈录 他山之石 联系我们
臧寿源:吴地“粽子”民俗种种
【发布日期:2010/10/27】【作者: 臧寿源 】【来源: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阅读次数:2316】【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吴地素称鱼米之乡,以稻米为主食,民间以菰叶裹黍米为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长期以来形成了与'粽子'相关的种种民俗。如:

   端午粽 周振鹤《苏州风俗》:端午粽。端午前,比户裹角黍。以箬叶裹糯米,曰白水粽。有置赤豆者,有置火腿者,有置酱肉者。其形大多四角交错,又有所谓小脚粽者,则裹束如三寸金莲;又有枕头粽者,则形如枕具。各色甚多,要视其兴味所至而已。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清顾禄《清嘉录》载,吴地民间以角黍、水糰、綵索、艾花、画扇相饷。店肆售鎚粽(形如锤子),居人买以相馈贶,并以祀先。据说吴地粽子始于祭祀伍子胥,与粽子,屈原姊始作。尚存争议,但不管怎么说,端午吃粽子,馈赠粽子,却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民俗。

  夏至粽 吴地蚕桑之乡,至今有夏至日吃粽子的习俗,而且要到外婆家去吃夏至粽。母亲要带着孩子回娘家去吃夏至饭,要天不亮出门,天黑才回家,不能让孩子看到自家的烟囱,一整天不能吃自己家里的东西,甚至连水也不能吃一口,此俗尚不知据于何典?孩子吃粽子时,要把剥下的粽箬叶,贴到老桑树的蛀洞上,边贴边说:侬疰我勿疰!据说这么做了,一个夏天孩子勿会再疰夏哉!苏州城里旧俗,用包扎过粽子的丝草或棕麻丝来防疰夏。《清嘉录》:夏至以束粽之草,结手足而祝之,名曰'健粽',以解注(疰)夏。此外,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在煮粽子时放入若干鸡蛋同煮,称之为'百滚蛋',吃了这种带粽箬清香的百滚蛋,大人小孩都能防疰夏

   除夕粽 苏州城里曾有年底互赠肉粽的习俗,如今已鲜为人知。民国年间无名氏《苏州小食志》载:惟大户人家,于大除夕前,必制肉粽馈赠亲朋。目前此俗苏州已不再流行,不过与我们共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至今仍保持着这一年俗,年前亲友间必馈赠粽子,与年糕一样讨个新年吉利口采。

  上学粽 吴地民俗,孩子初入学,必须由娘舅送书包。旧俗,送书包时,须同时送上四件物品:笔墨、银锭、粽子、糕团,取意必定高中

   蚕信粽 吴地蚕乡风俗,婚嫁流行蚕信粽。源自蚕桑之乡望蚕信看蚕花习俗。蚕乡男女青年订婚之后,年年要互赠蚕信粽,一般由男方于蚕信期间,择日先行送蚕信粽至女方,女方则随后也向男方赠蚕信粽。如若有一方不再赠蚕信粽,那么预示两人婚约出现了危机,有可能到此为止。女儿出嫁后第一年,要在夫家单独养春季头蚕,以显示新娘子手艺,在春蚕结茧之际,娘家人要带蚕信粽去探望。民谣有:

   秧凳、箬帽、拔秧伞;枇杷、粽子、灰鸭蛋;黄鱼、鲜肉、鳓鲞篮;方糕、馒头挑一担!

   丈人上门看囡五女婿,这一担礼物还真不少。

   五七粽 吴地乡村风俗,丧事亦用粽子,人亡后五七之日,要在屋檐架一张长梯,上面挂一串粽子,一件亡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据说'五七'那天死者亡灵欲回家,当看到这两样东西后,便明白自己已入黄泉,从此就会打消想回家的念头。有些地方还流行这样的古俗,要按照死者岁数,包裹相等数量的粽子,做五七时,由子女或亲属一只一只解开来,寓从此解脱之意。

(原文为《蚕乡粽子习俗》 ,刊于《苏州杂志》1998年第3期)

 
版权所有: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技术支持:苏州普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