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金秋时节,正是以善鸣好斗著称的蟋蟀频频活动之际。9月22日,一个以蟋蟀文化为纽带的联谊会——苏州市蟋蟀文化联谊会(简称“苏蟋联”)在况公祠成立。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苏州市民间艺术研究会、苏州市大众文学研究会、苏州市楹联研究会、苏州市谜学研究会、苏州市民间音乐研究会、苏州市鸟鱼花虫石研究会、苏州民间文艺网站、苏州市蟋蟀培育中心、平江区蟋蟀文化联谊会等十多个单位到会祝贺并赠送了花篮。市民文协会主席冯立到会讲话,要求新成立的“苏蟋联”在开展活动中,在加强蟋蟀文化建设、加强会员之间联谊上做文章,团结更多的蟋蟀爱好者投入到有益的、健康的文化生活中去。市民文协会副主席林锡旦代表市民协所属的民间艺术、大众文学、楹联、谜学、民间音乐、鸟鱼花虫石等六大分会发言;江西省蟋蟀协会会长瞿建芳莅会祝贺,并清唱了一首歌。

“雕虫非小技,养蟀亦文化。”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织、趋织、吟蛩,又名夜鸣虫、将军虫、秋虫,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吴语叫“瑞蝍”。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据史料记载,我国玩养蟋蟀起源于农民庆祝丰收活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蟋蟀的记载,历史上还曾留下了《促织经》、《蛐蛐谱》等专著。玩养蟋蟀在唐天宝年间进入皇室,成为王孙贵族把玩之乐,常用金丝笼子养蟋蟀。南宋为畜养鸣虫斗蟋最著名的年代,南宋一代权相贾似道,酷爱畜养鸣虫斗蟋,以致斗蟋误国,但却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元代蒙古人体格魁伟,嫌蟋蟀个头小,于是开始斗大个的“油葫芦”(蟋蟀之一种)。明清之际,则是中国虫文化斗蟋史中的鼎盛时期,斗蟋之风经久不衰,清帝乾隆甚至常常带着蟋蟀上朝“听政”,民间还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故事传说。时至今日,玩养蟋蟀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蟋蟀鸣虫爱好者已达3000万人,其中不乏像相声艺术家李金斗、著名特型演员王铁成、著名播音指导赵忠祥、中科院研究员吴继传教授、苏州文史学者周鸿度等各界文化名流。

在苏州地区,蟋蟀鸣虫爱好者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玩养水准名列全国前茅,而蟋蟀盆制作工艺在全国范围内更是独占鳌头。为了引领广大蟋蟀爱好者努力构建和谐团队,规范蟋蟀文化市场,共同把蟋蟀的选、养、斗、育作为一种有益的市民休闲文化生活,且传承、发展和研究中国蟋蟀文化,今年6月18日,姚永源、颜金林、张金良、吴文华、陆国荣等一批苏州蟋蟀爱好者在市鸟鱼花虫石研究会会长陈维刚的指导下,开始着手筹建“苏蟋联”。7月30日,经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批复同意成立,隶属于苏州市鸟鱼花虫石研究会。在9月22日的成立大会上,与会成员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苏蟋联”章程,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姚永源当选为首届会长,薛伯龙、沈宝官聘为名誉会长,尤松宝、陈文林、瞿建芳聘为顾问。(文/图 诸家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