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5日,杜国玲《吴山点点幽》研讨会在江南大学举行,来自江南大学和无锡苏州两地的专家学者对这本记录苏州城西山水的著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书中体现出的对吴地山水秀美的深爱,在现代城市化发展里程中,对原生态文化怎样保护的理性思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吴山点点幽》本身优雅纯美,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也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山水自然的大美。研讨会由江南大学和无锡文联联合主办。
《吴山点点幽》虽然写的是苏州的山水,但作者是在无锡生长的,江南大学是作者的母校,出席研讨会的部分学者是作者当年求学时代的同窗校友,他们认为,苏州山水与无锡山水同属吴文化范畴,对苏州山水现状、生态环境的思考,同样于无锡有借鉴作用。 应邀前往的苏州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朱建华,文化学者、作家、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柯继承也在研讨会上发言。朱建华认为,《吴山点点幽》的作者在书里书外都能给文艺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对于文化的思考,不应该浅尝辄止,不应该浮光掠影,而要塌实和专注,才有可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柯继承首先代表杜国玲主任向与会者表示感谢。他在发言中认为,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上好的精神大餐,作者为我吴中大地及时地“留此存照”。正如某位学者在通读本书后所感慨的:后人要优雅地欣赏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苏州西郊山水,全面地探索苏州西郊山水人文的来龙去脉,《吴山点点幽》是绕不过的。《吴山点点幽》某种意义上讲,是作者考察山水与民生的心路写照,俨如朝圣,俨如私访,贯穿书中的一条红线是关心民生,处处显现出作者无微不至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十多年前就有相当的高度,实在难能可贵。写文章是风雅事,与决议、执法不同。点到为止的提醒、叹息,轻声细语,和风细雨般地呼唤理性,唤醒良知,充分表现了作者大爱的胸怀和多元的处世办事方式。山水知音,大地良心。这是对《吴山点点幽》作者最好的写照。 作家、民间文学家、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大众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苏州民间文艺网站技术总监诸家瑜,作家、女书画家、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苏州民间文艺网站美术总监吴眉眉应邀参加了研讨,并作了发言。


(诸家瑜摄影报道)
对文化原生态的尊崇和深情 《吴山点点幽》在无锡学界引起关注
本报讯 (记者 刘放)在昨天江南大学举行的杜国玲《吴山点点幽》研讨会上,来自江南大学和无锡苏州两地的专家学者对这本记录苏州城西山水的大散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书中体现出的对吴地山水秀美的深爱,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原生态文化怎样保护的思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文本本身优雅纯美,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也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山水自然的大美。研讨会由江南大学和无锡文联联合主办。《吴山点点幽》虽然写的是苏州的山水,但作者是在无锡生长的,江南大学是作者的母校,出席昨天研讨会的部分学者是作者当年求学时代的同窗校友,他们认为,苏州山水与无锡山水同属吴文化范畴,对苏州山水的思考,同样于无锡有借鉴作用。应邀前往的苏州文联党组书记朱建华也在研讨会上发言。他认为《吴山点点幽》的作者在书里书外都能给文艺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对于文化的思考,不应该浅尝辄止,不应该浮光掠影,而要塌实和专注,才有可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原载《姑苏晚报》2008年11月6日A2版)
|